1.3 认知科学的发展历史
认知科学的发展历史是一部跨学科合作与知识融合的史诗。虽然在早期,认知科学由于学科间的共识不足而受到忽视,但2013年认知科学学会的定义——“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”——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。这一定义强调了认知科学的核心特征:多学科的交叉融合。现在,让我们沿着时间的脉络,梳理认知科学的发展轨迹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:计算机的发明是认知科学发展的重要起点。为了破译敌方密码,盟军需要加快密码的搜索速度,这促使了计算机的发明,以替代人工搜索。这一过程涉及到了不同学科的协作:哲学提供了计算的视角,数学确定了算法,电子工程则关注执行的物理原理。
1956年9月11日:George Miller在麻省理工学院(MIT)举办的跨学科研讨会被广泛认为是认知科学正式诞生的标志。Cybernetics,研究如何利用人脑控制各种工程系统,被视为认知科学的前身。
20世纪中叶: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跨学科研究的深入,认知科学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。David Marr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提出了著名的认知科学的三层次假设,这为统一认知科学框架提供了基础。他强调认知科学必须成为一个交叉学科,这一观点对认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Marr的理论将认知过程分解为三个层次:计算层面(Computational level)、算法层面(Algorithmic level)和实现层面(Implementational level)。在计算层面,研究者关注信息处理系统的目标和问题的本质,即系统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。算法层面则涉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具体计算步骤和过程。实现层面则关注这些计算是如何在物理系统中,如大脑中实现的 。Marr的理论不仅为认知科学提供了一个分析和理解心智过程的框架,而且促进了心理学、神经科学、人工智能和哲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。他的工作为认知科学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并激发了后续研究者对视觉、记忆、语言和思维等领域的深入探索 。
然而,尽管认知科学被寄予厚望,其现状却让人担忧。多学科计划未能顺利过渡到一个成熟且连贯的跨学科领域。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来看,该领域在很大程度上被心理学所涵盖,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,令人惊讶的是,它缺乏课程共识,这引发了人们对认知科学未来的质疑。
在认知科学的发表单位中,相当大比例来自心理学,而引用者也大多是心理学研究者。此外,认知科学的博士项目相对较少,而这些博士导师的专业背景大多是心理学,这反映出认知科学的发展似乎正在被认知心理学(Cognitive Psychology)所主导。
尽管面临挑战,我们仍需铭记索伦·克尔凯郭尔(Soren Kierkegaard)的教诲:“只有回顾人生,我们才能领悟人生的意义;但无论如何,我们都要迈步向前!”认知科学的历史告诉我们,跨学科的合作和知识融合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。通过回顾过去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,并为认知科学的未来指明方向。
最后更新于